中国电动汽车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始于2001年,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以及奥运、世博、“十城千辆”示范平台的应用拉动,电动汽车从无到有,技术处于持续进步状态,电动汽车技术进步对动力电池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影响动力电池性能的关键材料正极材料的技术进步显得愈发重要。
作为国内三元材料出货量最大的正极材料企业,宁波金和锂电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金和锂电)正在迎来新一轮机遇。需要指出的是,宁波金和锂电的控股方来自容百投资,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并购和行业整合的投资控股公司,通过创新的投资+实业的的商业模式,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顿提升,通过企业之间的合并吸收,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创造价值。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宁波金和锂电营销总监赵凯表示,预计到2021年,全球三元正极材料需求将达到50万吨,“我们要做全球第一,需要达到全球市场30%的份额,也就是13到15万吨。”
高镍三元材料市场将逐渐打开
今年年初,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明确表示,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这一消息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而在近日,工信部在召开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自2017年1月1日起,在补交第三方检测报告后,三元电池客车可以新申请《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这一表态被解读为三元锂电池在客车上的应用自2017年1月1日起将解禁。
事实上,在正极材料领域,三元和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上争议已经逐渐明朗,在现有电池设计体系下,正极使用磷酸铁锂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无法达到300Wh/kg的目标,三元材料在能量密度方面相较磷酸铁锂较大的优势,有可能实现300wh/kg的目标。
“现在三元电池在车上在车上的应用已经很普遍,特斯拉不说,就说国内的,比如北汽的很多车都在用三元电池”。赵凯告诉记者,“安全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说某一个材料能解决的,这是需要电池体系解决的。三元材料替换磷酸铁锂,将是不可逆转的。”
赵凯表示,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主要使用NCM111及NCM523材料,但高镍三元材料的占比持续上升,2016年国内高镍三元材料(NCM622、NCM811、NCA)在三元材料总产量的占比已经超过6%。而宁波金和锂电的高镍产品NCM811、NCA已开始大规模量产。
“金和是国内最早批量生产NCM811的企业”,赵凯补充说道,因为进入较早,宁波金和锂电早在2012年就可以批量,但直到今年市场才逐步起来。
记者了解到,目前宁波金和锂电的正极材料年产能在1万吨/年,计划到2021年达到13万吨/年。赵凯表示,目前主要生产基地在宁波余姚市。在湖北鄂州规划的2万吨产能,明年上半年也会有7000吨达产。到2018年之后,年产能达到2万吨,目前已经开始建设。此外在贵州遵义,计划投资36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生产基地。
赵凯指出,目前宁波金和锂电高镍三元材料年产能800吨/年,在湖北扩建的产能便是高镍三元材料。他坦言,目前高镍三元材料出货量仍然较小,市场远远未完全打开,预计未来几年才会逐渐爆发,并且将首先爆发在圆柱市场。
行业整合趋势明显
11月22日,工信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将动力电池企业门槛大幅提高。新版的《征求意见稿》中,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较两年前旧版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规定的“不低于2亿瓦时”调整为“不低于80亿瓦时”,40倍的上调幅度引发业界一片唏嘘。
赵凯表示,任何行业都是由分散向集中来发展的,而集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行业自然的竞争,淘汰较弱的企业,而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逐渐壮大;还有一个方式是国家出台一些产能规范,设置一定的门槛,这样的一种方式会加速行业整合趋势。他认为,自由竞争留下来的企业更有活力,也更有利于中国的电芯企业与国际企业竞争。
赵凯告诉记者,目前行业做正极材料已经有200多家企业,而做三元体系的也有几十家,但真正具备实力的则不到10家。
记者注意到,目前,控股方容百投资下辖除宁波金和锂电之外,还有北京容百新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载世能源株式会社(韩国)、EMT(韩国)、上海容百新能源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湖北容百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六家控股子公司,并参股Town Mining Resource Co.,Ltd(韩国)。容百投资拥有完整的从废料回收到前驱体、正极材料的循环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日,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要求做出详细规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措施。
赵凯向记者介绍,目前公司所涉及的回收主要集中在废正极材料回收,其中包括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等废正极材料,公司对这些废正极材料进行回收,把它变成原料。此外,宁波金和锂电也正规划往电池拆解方面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