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对《关于呈报〈贵州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请示》作出批复,要求加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水平,培育氢能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氢能品牌,为建设全国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区出台“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还有5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产业规划,要求建设“氢谷”“氢岛”“氢能产业园”等。在此背景下,氢能产业如何走好差异化路线?
■■规划“大同小异”
记者注意到,现阶段各地出台的氢能规划几乎都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制氢、储氢装备以及氢燃料电池等关键设备制造。
不同地区在部分产业链环节规划略有区别。6月发布的《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以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及现有氢能相关产业为基础,依托攀枝花等地丰富水电资源开展电解水制氢等。
“求大求全,别人干我也干”是目前部分地区发展氢能产业的通病。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韩涤非建议:“很多的氢能规划,在燃料电池、加氢站等方面展现出相似的布局套路,趋同性较强。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从产业链的角度思考、选择最适合该地区发展的产业环节,结合地域性差异、自身特点,找到市场切入点。比如,我国中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是能源供给侧,可重点发展制氢和氢的转化利用;而东部地区作为能源应用端,应着力于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交通、热电联供应用等。”
■■探索“定制化”发展
已有部分地区开始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实践“差异化”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二级巡视员白振华表示:“内蒙古地区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显著的电价优势,电解水制氢优势明显;同时氢能应用场景较多,氢能汽车、氢能化工和氢储能需求潜力大。”基于此,内蒙古将从绿氢与工业结合、氢能和新能源深度融合、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发展氢能重卡三个方面重点推进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走出一条通过氢能留住“风电、光伏”,多能互补、绿色低碳的特色道路。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区位优势与氢能产业发展进一步融合。例如广东韶关市提出着力发展氢燃料电池船舶,大连、上海青浦区、上海临港新片区、舟山市、潍坊市等沿海地区相继制定相关财政支持政策推进氢燃料船舶发展。再如,煤炭大省山西依托焦炭产业优势,提出围绕“绿色炼焦—焦炉煤气制高纯氢—制、储、运、加氢等设备及产品”打造氢能产业链。
韩涤非指出,进一步加强氢能产业规划的差异,可以降低氢能发展过程中的试错成本。各地区应针对自身在钢铁冶金、港口物流、能源化工等不同的产业基础进行差异化定位,实现“定制化”发展。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表示,各地区应从资源禀赋、技术能力产业基础、市场空间以及及地方财力等多方面系统谋划,突出自身优势,理性布局氢能产业,避免跟风盲从和同质化、低水平重复投资。“充分利用氢能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其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增强能源系统灵活性与能源网络智能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与既有的各种能源品种相互耦合互动,建立全新的现代能源体系。”
■■加强统筹协调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对记者表示,应该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建立统一协调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氢能产业在目前需求旺盛的阶段得到应有的发展。“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规划与统筹,另一方面,不同企业、地方发展氢能产业的条件和基础不一样,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和条件,做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氢能产业更快发展。”
四川博能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雪峰认为,不同地区发展氢能既有共性也有特性,统筹协调发展尤为关键。根据不同地方特点处理好氢能政策与市场机制、氢能技术与市场、氢能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一刀切”,在总体规划制定后进一步推进后续细则落地,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加快氢能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已开始利用不同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产业链高效整合。韩涤非指出,以上海城市群为例,联合了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等6个城市,产业链既包括供给侧也包括应用端,既有创新型城市也有装备制造强市。
风氢扬氢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瑞进一步强调,现阶段,氢能产业亟需更多务实政策。政府需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鼓励氢能企业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