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钠电池进展情况介绍
目前中试线已经于 2022 年 10 月 27 日投产,各项生产顺利,工艺持续优化,中试线产品 18650 型号电池在 2022 年 12 月中旬送到第三方测试机构测试,能量密度 157Wh/kg,低温[1]20℃的容量保持率在 93%,两周共测试 100 多圈,容量保持率是 99.6%。目前一期 4.5GWh 的厂房建设已完毕了,设备已陆续进场安装,整体进度很快,预计 2023 年上半年左右即可投产。下游客户正在陆续送样中,储能和二轮电动车领域均有送样,主要是二轮电动车的客户。
二、问答环节
1、部分公司采用供应链采购模式做钠电池的研发和生产,而传艺科技正着力于实现钠电池产业一体化模式,如何看待两种商业模式的优劣势?传艺科技如何思考业务形态的布局?
答:供应链采购模式即从外面买材料回来做成电池;钠电池一体化模式即从原材料开始做起。从投入成本的角度看,研发投入更轻松,也可以加快做电池的速度,但从长期来看,未来大量投资者涌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未来讲比拼各家企业的品质和成本。对传艺科技而言,短期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四个团队需求同时研发,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研发过程会比较困难,但从长期来看,传艺科技克服现有的困难点,能够带来未来更强的竞争力。从原材料开始做起,四个团队同时跑,遇到的困难各有不同,研发痛苦,长期来说未来竞争力可以大大提升。综上,传艺可以采用钠电池产业一体化模式,短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但长期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2、未来公司在材料端形成规模后,将如何处理材料业务?是否会考虑满足自身需求之后,进行材料的外供?如果考虑外供,预计需求多长时间进行从专注钠电池产品生产到外供部
分材料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对于正负极和电解液三类材料,传艺科技不仅会对外卖,也会对外买,公司也会购买一些行业顶尖企业的正负极、电解液材料,这样可以使公司的材料经过市场认证,并且不断提升公司材料的整体性能,通过对比了解公司材料的优劣势,并相应地做出改善。
3、下游是否有材料端的客户,还是主要以电池客户为主?
答:材料端的客户在国内外均有接触,预计未来材料端的利润率会比电池端的利润率更高。
4、简单分享下游客户的送样情况,例如下游客户的类型、送样时间以及什么时候能看到初步测试反馈结果?
答:从上周开始,陆续给客户进行送样,客户主要类型是两轮车和储能领域,预计结果的反馈周期约 2-3 个月。
5、简单分享客户端的订单应用领域?
答:客户端订单主要是用在 A00 级车、小动力车以及基站。大型储能方面,其应用场景十分宽广:太阳能、风能处于大储能,用户侧也属于大型储能。
6、明年公司的产品是否用机会用到风光类型的大型储能领域?
答:目前已有很多客户寻求公司合作,但是该板块对成本要求较高,在客户排序过程中,给出的价格相对较低。
7、大型储能方面,客户对循性能的要求能接受到什么级别?
答:5000 次左右。
8、公司 23 年上半年即将量产的产品是否能满足下游客户的要求?在产品测试没有完全测完的情况下,公司预计如何应对?
答:不同的客户,对循环寿命要求不一样。例如两轮车的客户在接触中对循环需求仅为 1500 次即可。大型储能也可细分为发电侧和用电侧等,相互也存在一定差别。目前传艺科技中试生产的产品,已经达到超过 5000 次的循环寿命,可以满足 A00 级车、小动力车、两轮车和储能的客户使用需求。如果未来客户需要更高的循环寿命,那么公司将在二期的建设过程中,增加聚阴离子类电池产品的投入。
9、公司目前是否主要看好层状氧化物和聚阴离子这两条技术路线?
答:是的。
10、对循环性能要求较高的产品,即长循环的聚阴离子产品,其能量密度目前能达到多少?
答:能量密度不超过 120Wh/kg,但循环次数能达到至少 10000次以上。
11、公司目前一期正极材料的布局主要以层状氧化物为主,二期会考虑聚阴离子的投建?
答:是的,公司已经将二期投聚阴离子的生产车间空出。
12、从成本端来看,两种技术路线是否存在较大差别?
答:从隔膜、负极、电解液方面看,差别不大。主要差别集中在正极材料上,目前公司层状氧化物的成本约为 50000 多块钱每吨。而聚阴离子价格仅为层状氧化物的一半,在 25000 块钱左右每吨,由于其中缺少镍的调整,能量密度难以提升,但是其结构稳定,未来循环寿命会较好。
13、23 年即将量产产品,其原材料正负极、电解液及电池层级的成本区间在什么水平?
答:正极材料成本 5 万左右每吨,初期可能略超 5 万,后期随着工艺的优化可以控制在 5 万左右;负极材料成本 3 万左右每吨,电解液成本 7 万左右每吨。电池方面:由于初期电池良率较差,成本控制在 0.5 元/Wh 左右,待稳定后成本可控制在 0.45 元/Wh 左右,工厂内部制定稳定的目标为三个月。二期建设之后成本可控制在 0.4 元/Wh左右。
14、基于目前成本水平,公司定价采取什么思路?
答:公司定价主要根据碳酸锂的价格,一般给到客户的价格比磷酸铁锂便宜 25-30%。
15、假设客户想替代铅酸市场,公司在商业层面采取什么策略?
答:取决于客户原来使用的材料,如果客户原来使用的磷酸铁锂,则公司按照比磷酸铁锂便宜 25-30%定价;如果客户原来使用铅酸电池,则公司按照比铅酸电池贵 30%左右定价。
16、原本使用铅酸电池替换产品的核心动机是什么?
答:铅酸电池用在储能领域上不多,主要用在小动力、A00 多一些。铅酸电池不环保,国家要求替代铅酸电池;铅酸电池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不好;铅酸电池电压平台低,超过 2V 后内部硫酸会被电解成氢气。同时,国家明文规定小动力车重量不能超过 55 公斤,而铅酸电池的重量太大,对于整车而言,虽然铅酸电池价格便宜,但是整车为减轻重量所要花费的成本代价非常高昂。
17、如何看待钠电池和换电商业模式的结合?
答:钠电池相比锂电池,充放电的倍率更好,同时钠电池快充快放电对整体性能的影响不大,不会造成安全事故。公司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将钠电池的优势发挥充分。换电问题源于电池充放电时间过长,假设电池充放电时间短,只需 5-10 分钟即可充到 80%的电量,则不存在充放电问题。这也是钠电池要用于乘用车领域所要克服的难点问题,解决钠电池充放电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其用在乘用车上的问题。锂电池用于乘用车上存在里程担忧问题,锂电池充电时间过长,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对比燃油车不存在里程担忧问题,5-10 钟即可解决加油问题。钠电池不需要在能量密度方面和锂电池进行对比,只需要解决自身的充电问题,则有望投入实际应用。
18、两轮车市场领域,公司电池的快充性能水平如何?
答:公司实验室目前用 5C 充电,循环寿命会相对较差,相对比于 1C 充电,0.5C 放电相差 15%左右。我们不建议钠电池使用过程中一直使用快充快放,特殊情况快充快放对电池性能影响不大,但长期快充快放对电池性能有一定影响。
19、公司与客户的进度目前情况?
答:目前公司已公告的客户,公司已经开始陆续送样给客户,正在等待测试,同时客户也会送样到他们的终端客户测试,预计未来 2-3 个月会出结果。
20、公司是否会仅与下游客户接触?是否会接触到终端客户?
答:公司会接触到终端客户一起参与讨论,了解终端客户的需求,并相应改善公司的电池性能。
21、公司目前接触到的客户分别是哪些领域?
答:公司目前的主攻方向在 A00 级车、储能及二轮车领域,只有将这些领域的规模做起来之后,才有更多精力用于突破乘用车领域,在此过程中,公司也会接触到车企,了解其性能要求,以及参与到车企的项目研发过程中,为公司未来进入车企做好前期准备。
22、德博的下游客户多面向商用车,而公司主要面向 A00 级车和两轮车,请问公司是否计划和德博一起参与两轮车和A00 级车领域?
答:公司交付 A00 级车、两轮车等领域电池,终端客户均要求公司做好 PACK,而公司目前自身没有做 PACK,因此需要绑定一家做 PACK 的企业一起做相关业务。
23、公司的正负极材料等以及终端电池的成本均比行业内成本更低,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公司的正负极材料成本价和行业内差别不大。而公司的电池成本更低,主要是由于公司实行一体化,其他材料的利润全部算在电池上,因此体现出来公司的电池成本更低。
24、A00 和二轮车两块市场的发展速度如何?
答:从公司的生产线结构上看,公司目前 4.5GWh 的生产线,包括两条圆柱电池生产线和一条方形电池生产线,其中圆柱的生产线主要用于 A00 和两轮车方面,方形电池主要用于储能方面。两条业务线均为产业必须突破的,各占 50%,同时运行,不分先后,公司的产品线决定了下游客户的需求。
25、预计公司 23 年钠电池实际出货预期?
答:预计在 2GWh-3GWh。
26、定价方面,根据碳酸锂价格实时波动,还是会定长期价格?
答:属于核定价格。根据客户订单,公司完成生产即可出货,但是也会随着碳酸锂的价格波动而波动。
27、公司在水系钠离子电池是否研发布局?
答:目前没有,因为水系钠离子电池的电压平台不好。
28、前期公布的客户框架协议有协议保证金的要求嘛?协议的约束性要求高吗?
答:协议保证金需等待正式合同开始才有。有约束性要求。
29、现有的客户需求量是否超过出货能力?
答:今年出货量约为 2-3GWh,公司设备陆续进入,预计在 2月实现调通,在 3 月实现生产,公司预期达到 92%良率,95%效率,但也存在一定波动性,最终结果可能为 2-3GWH,也可能超过 3GWh。
30、中试线良率水平如何?预期后续大规模量产后,良率目标达到多少?
答:中试线的良率不能代表大产线良率,由于投入量优先。未来大产线的要求 92%良率,95%效率,预估成本为 0.45 元/Wh。
31、预计二期何时投产?
答:公司后面会根据市场情况对二期的产能规划进行披露。
32、公司的负极技术路线情况?
答:公司目前有两种路线,六种备用材料,生物质、石化质分别均有三种材料。公司已经完成六种材料的验证,并从中选择性价比最好的,在其性价比失效后,选用第二种替代,不会造成未来缺料的情况。成本差异上有一定差异,性价比最好材料为 3 万块钱,未来假设失效更能上涨到 3 万 3、3 万 5。
33、公司 3 月量产的性能参数比国检产品是否会更好?
答:基本上差不多,技术上要提升还需要再优化公司产线。
34、请问行业未来 1-3 年发展趋势?
答:中国对外宣告 2030 年达到碳达峰,因此在储能上的需求量每年增长要达100%。未来国内外均会布局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发展空间很大。虽然目前钠电不适合用于车上,但是未来 2-3 年通过技术改进有望适用。综上,两块市场在未来 10 年两个市场的 CAGR 均有望达到100%。
35、未来钠电池的技术突破点?
答:主要在于四大主材的体系搭配问题,不取决于某一个材料是否做好,需要一定时间的调配,才能做到稳定。
36、两个体系、6 个材料的成本价格范围水平如何?
答:从成本体系考虑,性价比最优材料和性价比最差材料差别为 5 千/吨,预计范围为 30000-35000 块钱每吨。该成本为为未来批量生产的成本,中试线的成本更贵一些,因为没有规模效应。
37、公司的材料如何获取?
答:公司在泰国等地均设有点,通过海外办事处向当地企业进行购买。目前无法保证完全稳定性,随着钠电池需求量上涨,材料价格也会上涨,因此公司选择两条路线、六种材料,假设出现特殊情况,造成材料短缺,不会影响公司生产的整体进度。
38、性能上讲,六种材料哪种最好?
答:椰壳性能不是最好的,但性价比是最好的。不考虑成本,纯粹看性能最好是果壳类,用到的是国内的资源。果壳价格比椰壳价格稍微贵一些,同时本土的资源比进口稍微贵一些。正常来说,果壳和椰壳都是 3 吨原料做 1 吨负极材料,含碳量差别不大。
39、同系列产品,不同材料可否混合使用?
答:可以用在同系列产品上。在公司管控过程中,可能料号存在差别,但是对于做出的电池料号相同。类似假设 A 产品缺料,则可以用 B 产品替代料,对于电池最终表现来说,经过测试没有影响。
40、公司目前研发团队的配备?
答:公司目前采用一体化经营,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电芯四个研发部门来进行。公司内部有 70 余个研发人员,同时公司和 3 所大学共同合作,总体研发人员加上大学内的研
发人员达到 400 余人。相当于借助学校的力量来减轻企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