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正文

自制电池太赚钱,比亚迪单车利润近万元,电池江湖风云四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6  来源:新浪财经
摘要:  比亚迪的利润高得有些惊人。 前几天,比亚迪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营业收入突破4200亿元,净利润为160亿~170亿元。对比来看,2021年,比亚迪的利润才30.5亿元。也就是说,去年翻了前年5倍多。 从销量来...
 

比亚迪的利润高得有些惊人。

前几天,比亚迪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营业收入突破4200亿元,净利润为160亿~170亿元。对比来看,2021年,比亚迪的利润才30.5亿元。也就是说,去年翻了前年5倍多。

从销量来看,比亚迪在2022年共计销售186.35万辆新能源汽车。如此算来,单车利润接近1万元。而比亚迪方面也表示,去年第四季度,单车盈利水平已经突破1万元,达到0.98万~1.13万元。

 “比亚迪电池自供在成本上很有优势,所以那么赚钱。”有业内人士表示。

而另一头,连续6年获得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冠军的宁德时代(443.050, -5.55, -1.24%)也发布了公告,预计2022年度净利润为291亿~315亿元,同比增长82.66%-97.72%。

得电池者,得新能源汽车天下。回望中国新能源(4.240, -0.11, -2.53%)汽车发展的这些年,也是中国电池江湖跌宕起伏的历程。

时间回到2009年,那一年,“十城千辆”计划启动。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也正是在那一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群雄并起的局面开始出现。

然而,那时被寄予厚望的国内电池厂商状况并不乐观,产品力远远比不上美国、日本、韩国的产品。“车企找不到合格的供应商,只能与外企合作。”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了第一次爆发式增长。嗅到商机的松下、三星SDI、LG化学等海外动力电池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建设动力电池厂。

为了垄断市场,进入中国后,日韩电池企业将电池价格订得比国内厂商还低,宁愿自己亏损,也要将中国企业杀死在摇篮里。

2015年,国家出手了——工信部制订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只有搭载了“白名单”目录中的动力电池,才能享受新能源汽车补贴。前四批“白名单”中,几乎看不到日韩厂商的身影,中国电池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期。

宁德时代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韩企流失的上汽、北汽等公司订单大量流入宁德时代。2016年年底,电池考核指标更是出现了对能量密度、续航里程的要求。由于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均不如三元锂电池,市场开始向三元锂电池倾斜,这也一度导致走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的比亚迪失势,而坚持三元锂路线的宁德时代一路呈爆发式发展。

2017年,宁德时代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一个以它为核心的锂电池产业链也在逐步成型。之后,“白名单”废止。但此时,中国动力电池本土企业与供应链已经崛起,无论是在技术还是成本等方面都不再落后于韩国企业。

显然,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是不甘心失势的。2020年3月,比亚迪发布了一款名为“刀片电池”的磷酸铁锂电池。得益于体积利用率的提升,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提升50%以上,达到了接近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的同等水平。

2022年,磷酸铁锂电池国内市场份额超越三元锂电池,达到55.6%,重回主流赛道。

2019年,电动汽车创业火热。但无论是蔚来、小鹏还是理想,在造车之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跑去宁德排队要电池。

供不应求的局面带来的是动力电池企业的地位水涨船高,其中以宁德时代一家独大。供应商和主机厂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动力电池成本占到新能源汽车成本的40%、50%、60%,不断升价,电池成本占到一辆车的60%,那我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广汽集团(11.450, -0.20, -1.72%)董事长曾庆洪曾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直接吐槽道。虽然言语非常犀利,但曾庆洪也说出了很多车企不敢说的话。

日前,广汽埃安、广汽乘用车、广汽商贸共同持股的因湃电池正式动工,总投资额达109亿元,占地约44.4万平方米,工厂可新增产值超过1800亿元。

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也选择自制电池。2022年10月,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达20亿元人民币,而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也表示:“汽车厂商做电池是正常的战略。”

除了自建电池厂,车企们通过战略合作、投资入股、引战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对动力电池供应链上下游的把控。而这些投资合作,更是深入到了原材料层面——锂矿资源。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公开表示,锂的价格已经达到了疯狂的水平。

在这样的形势下,不仅是宁德时代、赣锋锂业(75.160, -1.52, -1.98%)、天齐锂业(85.770, -2.45, -2.78%)等动力电池企业加快了海外寻矿的步伐,包括宝马、大众集团、通用汽车、福特、雷诺、丰田、比亚迪等众多汽车大厂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年初以来,这些企业对电池上游原材料的投资数量已经达到21项,其中有16项投资于锂行业。

主机厂和动力电池厂商在合作中博弈,新的动力电池供应链格局正在形成中。

 

 
关于我们:ICC鑫椤资讯成立于2010年,主要服务于炭素、锂电、电炉钢3大行业,是中国领先的专业产业研究和顾问公司。鑫椤资讯以研究为中心,提供媒体资讯、研究咨询、数据库和市场营销等解决方案。
鑫椤锂电专注于锂电池原材料、锂电池及其下游等相关产业链跟踪,对市场价格、行情动态等资讯的搜集与研究,常年跟踪行业内400多家生产企业,拥有完善的产业数据库。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报告,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鑫椤锂电以研究为中心,服务于行业企业、金融机构(一二级市场私募基金/券商/银行等)、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为客户提供的独特洞见、分析和资源,帮助客户高效决策,以实现高质量的业务增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市场报价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招聘 | 关于我们
电话:021-50184981   电子邮箱:service@iccsino.com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城路506号新梅联合广场B座21楼D  邮编:200122  沪ICP备20220242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