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能源革命的持续推进,锂电池作为支撑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储能等绿色应用的关键技术,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锂电池产量有望达到1530GWh,同比增长约25%。锂电池负极材料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增速也将维持在20%左右。
在负极材料领域,传统石墨负极虽仍占主导地位,但面临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等挑战。同时,新型负极材料如硅基负极、金属氧化物/硫化物负极、硬碳负极等也逐步引起广泛关注。这些新型负极在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潜力,有望对现有负极材料体系产生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美国“去风险”浪潮、负极原料价格波动、环保政策日趋严格等因素,都将对中国负极材料产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大背景下谋求负极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摆在企业和研究机构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此,由鑫椤资讯主办,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总冠名,四川金汇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市鸿信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协办的“2024锂电负极材料市场及前沿技术高峰论坛暨第六届国际天然石墨及应用市场高峰论坛”于3月27日至28日在江苏扬州举行,围绕锂电负极材料的市场前景、技术路线、供需状况、新进展等焦点话题,集中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上下游相关人士、第三方服务商,开展深入交流与探讨。旨在促进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链的创新、融合与发展,推动中国负极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27日下午,在“新市场、新技术成果分享专场”上,嘉宾们分享了各自的前沿观点和技术进展。ICC鑫椤资讯总经理连萍首先发表了题为“硅基负极材料市场现状及趋势”的演讲。她指出,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达到176万吨,同比增长24.5%,市场集中度较高。正极材料高镍化加速推进,下一代电池材料包括超高镍正极和硅基负极,将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连萍详细介绍了硅基负极两大主流技术路线——硅碳负极和硅氧负极的优缺点。她表示,硅碳负极理论容量高达4200mAh/g,首次库伦效率较高,但大规模生产仍面临诸多挑战;硅氧负极可逆容量接近理论容量,倍率性能较好,但首次效率较低、生产成本高昂。硅基负极面临的共同挑战包括体积膨胀率高、导电性差、循环寿命短等,需要通过碳包覆、补锂等方式优化材料结构和工艺。连萍最后分析了硅基负极广阔的市场前景。她指出,随着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麒麟电池、大圆柱电池等前沿技术的量产推广,以及固态电池的发展,硅基负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全球硅基负极产能只有2.7万吨,规划产能达47万吨,发展空间巨大。接着,安徽汇科新能源有限公司代表做了"高温炭化新工艺助力快充负极"的演讲。该公司介绍,他们建成了长168米、最高温度1350°C的隧道窑高温炭化生产线,具有生产范围广、产能大、品质好、环保等优势。
据安徽汇科代表介绍,该炭化隧道窑能够对固相、液相包覆的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以及硬碳等负极材料进行高温炭化。一条生产线每天可炭化55-65吨负极材料,年产能达18000-22000吨。隧道窑分为预热、恒温和降温三段,炭化曲线均衡,保证了产品一致性。以天然石墨为例,与辊道窑相比,其振实密度更高0.05-0.12,有助于提高负极快充性能。 他表示,该隧道窑使用天然气燃烧升温,将炭化过程中产生的挥发分直接燃烧,既避免了环保难题,又降低了能耗。公司地理位置优越,能够在负极材料运输途中进行炭化服务,降低运费成本。未来将建设检测中心和成品线,完善产业链,更好服务负极行业。接着,黑龙江省沃龙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郎平做了“石墨烯增强锂离子电池极片项目”的发言。郎平比较了湿法和干法电极与液态和固态电解质的区别,并分别对沃龙科技的多种解决方案做了说明,包括通过聚四氯乙烯与一系列独家技术,把电极结构做成网状纤维结构,以实现锂电池不起火且能持续供电的效果;通过不使用溶剂避免蒸发问题,以及利用独家工艺挤压出电极的方式,让既有的锂电池在不改变三元材料种类与比例的情况下,做到超365Wh/Kg的能量密度。
郎平还着重介绍了沃龙的固态电解质相比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优势。她还透露,沃龙科技已经攻破了被业界认为无法攻克的技术“三角”——性能、安全和量产成本的难题。据了解,沃龙的产品在穿孔状态下,不起火不爆炸,依然可以做到持续供电;量产成本可控,不需要花费42倍电力蒸发溶剂;沃龙的电池还更加容易回收,低耗电等特质更符合碳中和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郎平最后也简述了公司的价值主张和商业模式。她认为,沃龙科技是既有电池厂商的供应商,而非竞争对手。印度MolSynth创始人Kunal Daga阐述了“电池材料-印度的机会”。Kunal首先介绍了印度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前景。根据预测,到2030年印度锂电池需求将达400多GWh,政府已经向包括Rajesh Exports、Ola Electric等在内的多家企业提供了激励支持,鼓励电池材料产业发展。
Kunal指出,印度具有低廉的公用事业成本、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的政府政策等优势,可为投资电池材料生产提供可负担性。同时,印度也面临原料供应安全等挑战,需要通过多元化采购方式予以应对。他鼓励中国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模式进入印度市场,在当地建立生产线,利用本土优势提高竞争力。Kunal还介绍了MolSynth在印度浦那的精细化工厂投资计划,期望通过融合日本技术与基础设施优势,实现供应链整合,并为合作伙伴提供定制的合同制造、配料分销等一体化服务。随后,必维集团能源及可持续运营总监邓丹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题演讲中,聚焦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和《电池法案》给锂电产业带来的绿色贸易壁垒及应对之策。邓丹首先指出,面对日趋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欧盟出台一系列碳中和法规政策,给包括锂电池在内的高排放行业制造了绿色贸易壁垒。根据CBAM和《电池法案》的要求,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原材料回收利用率等指标都将受到严格监管,这需要锂电企业对上游原材料、生产制造到下游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进行全面碳减排和循环经济改造。
邓丹介绍说,必维集团已采取多项行动应对新法规带来的挑战。首先是对供应商展开碳足迹调研,计算其排放数据并制定减排目标;其次在供应链上游推广使用回收原料,并对材料回收率进行自我声明或第三方认证;最后还将推动电池产品的回收再利用。这些举措需要必维基碳与整个供应链上下游通力协作,形成节能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生态链条。邓丹还表示,实现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固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必维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整个经营管理,将ESG理念贯穿产业链上下游,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经营绩效和竞争力。同时与利益相关方加强沟通合作,引入外部专业力量,共同推进绿色发展。他坚信,只要主动拥抱欧盟等发达市场的绿色新政,一定能打破贸易壁垒,在全球市场逆流而上、行稳致远。最后,必维集团机械&电气产品经理孙洪兵围绕"锂电装备出口CE认证及咨询服务"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他首先介绍了CE认证的相关指令和规定。CE(Conformité Européenne)标志是产品能够合法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自1995年起,欧盟就已将CE认证作为强制性要求,现在已扩展至欧盟27个成员国及其他多个准成员国和非欧盟国家。CE认证主要覆盖产品安全方面的基本要求,而非质量要求,制造商须符合相关指令并通过评定程序后方可加贴CE标志。孙洪兵着重介绍了锂电装备出口欧洲市场的现状。他指出,中国锂电装备制造商正加快向欧洲转移步伐,包括在匈牙利、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建厂。同时,像CATL、蜂巢等电池龙头企业也在欧洲大力布局。欧盟市场对锂电装备制造商来说是重中之重,据预计到2030年欧洲锂电池产能将达700GWh。为进入欧洲市场,取得CE认证是关键一环,涉及低压、机械、ATEX等多个指令认证。孙洪兵强调,通过CE认证有助于企业消除技术壁垒,确保产品符合安全合格要求。随后,孙洪兵分享了必维在锂电装备CE认证领域的丰富案例。案例覆盖无锡先导、广东先导新材料、江苏道金、深圳远荣等多家锂电装备制造商的项目,认证范围包括电芯装配线、正极负极材料生产线、立体仓库、激光检测设备等。必维帮助企业完成MD(机械指令)、EMC(电磁兼容)、ATEX(防爆)等CE认证,满足客户在欧洲多个国家投资项目建厂的合规需求。Peter最后介绍,必维不仅提供CE认证服务,还可根据项目进程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的CE咨询采购、工厂落地咨询等增值服务。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激动人心的负极材料行业优质企业评选颁奖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