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芯智驾 » 车企 » 正文

WICV院士对话: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车联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5  来源:RoboX  作者:鑫椤资讯
摘要:在近日举办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WICV)上,四位院士围绕产业发展挑战进行了一场对话,并呼吁汽车联网统一架构,统一标准,实现「全国一张网」。 RoboX对他们的对话内容进行了简化摘要,供大家参考。 本次对话...
在近日举办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WICV)上,四位院士围绕产业发展挑战进行了一场对话,并呼吁汽车联网统一架构,统一标准,实现「全国一张网」。

RoboX对他们的对话内容进行了简化摘要,供大家参考。

本次对话嘉宾如下: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孙逢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李克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网联车辆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曲小波:欧洲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长聘教授

AI智驾的技术挑战

邬贺铨:在算力层面,根据已有的软硬件件发展速度来看,可能不到一两年,端侧大模型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支撑了。更大的挑战还是数据。

据了解,大概只有1%的真值数据来自开放道路,90%在封闭道路。而在整体数据中,90%为仿真数据。

当然,更多的数据需要利用AI办法生成仿真,但现在仍有一些风险,例如可能导致幻觉和崩溃,所以仍需要有一定的原始数据。

当然,未来的AI技术还需要继续提升,要通过泛化迁移学习打通不同的场景。

AI应当变成「破解式」的人工智能,这并不仅仅是靠智能驾驶就能突破的,还要解决很多技术挑战,以及法规方面的挑战——现在的交规并非针对智能驾驶,在自动驾驶时代需要进行一些适应性的变化。

孙逢春 :我担心的问题,首先是安全,这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初衷。所以我呼吁标准先行,不光是指技术标准,还有道德规范。

另外,从大学老师的角度来看,现在几乎所有车企招机械工程师的都很少了,导致学生都不太愿意报考传统机械工程专业。而我认为人才培养应当同时具备汽车和AI的知识,这可能是可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前提。

李克强:在自动驾驶应用上,人工智能还是有一系列挑战需要解决。

第一,低延时、高可靠度的技术方案

AI的汽车应用分两类:一类是人机交互,一类是替代控制。

人机交互的典型应用是座舱语音交互。在这一领域,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实时性、可靠性高一点低一点,可能问题不是很大,

而在替代人操作的自动驾驶中,目前的AI从理论知识和可解释性上,仍存在问题。在对实时性、可靠度需求甚高的自动驾驶中,现在还缺乏完善的技术。

第二,数据确实很重要

在垂直领域的应用模型,数据三要素是海量性、完备性和准确性。而自动驾驶的场景数据,有的企业说用几百万辆车能收集多少数据,我们认为那是不全面的训练数据。

关于「海量」和「完备」的概念,我觉得大家可能会混淆。

如果只是单一企业收集的数据,它永远不具备完备性。所以如何建立数据底座,目前是存在挑战的。

在此背景下,我们清华团队和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团队,提出车路云一体化,通过云控技术平台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大模型训练数据底座。

第三,车端计算架构

在云端训练之后,最终还是要实现车端应用。而目前的烟囱型计算平台是难以适应AI迭代的,所以在计算架构上,现在也是存在挑战的。

曲小波:从单车层面来看,大模型上车主要是解决长尾问题。但现在大模型有那么多参数,可能计算延时长达2-3秒。如果能通过压缩,将延时缩小到300-500毫秒,可能会是现在业界最好的水平。

下一步则是将300毫秒降到100毫秒以内,真正实现大模型上车,这是接下来非常重要的方向。

另外,最近半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新能源汽车车险的问题:新能源汽车或智能网联汽车的保费是比传统汽车高的,但保险公司却是亏损的,也就是车险无法cover赔付。

目前,车险定价的浮动率是非常低的,但如果能够借助数据分析,实现上下浮动,定价是可以作为杠杆的。

例如,智能网联汽车都有非常精准的数据轨迹,基于这些轨迹,我们可以分析哪些是好的驾驶员,哪些是有不良驾驶行为的驾驶员。基于这些数据分析,我们就可以将其作为定价杠杆,以此鼓励更好的驾驶行为。

另一方面,根据车辆本身运行状态的数据,也可以去鼓励车企去造更好的车,甚至发现道路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关于高度网联化的3点误解

邬贺铨:中国比较早就在强调智能和网联,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但在汽车领域,提起智能,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单车智能,但它只是基础。因为单车智能如果没有车联网的支持,还是一个比较局限的应用。

例如,虽然可以下载地图,但无法做到实时更新;而且,即便汽车自身是够智能的,但是没法获得周边汽车的状况,也很难得到路侧的全局观支撑。

如果实现了全局性,可以使得智能汽车的功能更强,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单车的智驾成本,因为可以简化车载传感器,节省算力。

而且一般来讲,云端与车端的算力结合,会使整体算力效率提升30%。

而且,通过网联,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也可以更精准地了解交通状况,对于城市的交通效率提升也会有很好的帮助。

孙逢春:关于新能源汽车,以前争论了将近20年,这很正常。因为企业和用户的需求各不一样。尤其在初级阶段时,企业觉得电动车事儿多还不一定好用,建设基础设施也不划算,和销量不成正比。

这就像特斯拉FSD入华,牵扯到的数据等问题也引发大家的争论:数据非常敏感,尤其实现车路协同以后,车企对于他人使用数据可能会产生抵触。所以,只有当实现「全国一张网」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因为它需要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安全监管。

李克强:首先,网联融合是分级的——2016年,在工信部的指导下,我们的技术路线图指出网联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信息的动态交互;第二级是协同的感知;第三级是协同的决策控制。

据此,如今所有的车都已经是网联的了,只要你有导航,有娱乐,有外界交互,就属于是网联三级。

从这样的级别来看,单车智能只是基础,车路一体化则是单车智能的升级版。既然我们已经有了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什么不把网联的程度提升得更高一些呢?

「鬼探头」就是典型的需要协同感知的案例——如果通过路侧的上帝视角实时告知,显然会更安全。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网联会到随着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三级的信息物理系统,也就是一体化。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网联级别高了以后,通讯没有怎么办?通讯效果不好怎么办?另外成本太高,毕竟好像FSD只用单车智能都已经能自动驾驶了。

这其实也是误解:

1、如果在通讯不好的情况下,车辆最低只会降维到单车智能。这就像如果智能手机的互联网不行了,但打电话的基站也还能工作,只不过会降维为功能手机。

2、在成本层面,路侧信息化改造的成本只是修路的1%。而且当智能网联汽车走入数字轨道,车上的传感器也可以减少,所以整体算下来,成本没准还会下降,至少是可控的。

3、现在特斯拉也不是单一的单车智能,特斯拉的FSD V12已经属于车云协同,可以让汽车看得更远,算得更快。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想做人工智能,都想做大模型,那数据底座从哪来?其实可以通过这一套高级别的连接来获取,肯定比目前独自收集要好。

产业生态的构建

邬贺铨:我认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的生态,目前看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大家都在自觉地推动形成。

麦卡锡曾经预测,车联网以及车载电子衍生的服务产业,到2030年全球能达到1.5万亿美元的规模。其实全球的汽车产业也就几万亿美元规模,这意味着,智能化会重造一个汽车产业,这是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和开发的。

就生态发展来看,整个智能汽车产业涉及到政府的很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城管部门、工信部门、法律部门、政策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等等,涉及的范围很宽。

而且,目前其运营主体也并不清晰,因为不可能三个运营商同时建一个这样的网络,另外车企也希望能够主导。

所以我认为车联网实际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汽车连接的路侧单元,再连到边缘计算以及车路云(类似V2X);另一部分是汽车连接到公众通信网络,通过云进入更多互联网的服务,这两部分需要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认为,未来需要有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车联网运营商,它可以将各地城市的路侧单元及车路云,接入到所在地运营商的网络,再进行统一融合。运营体最好是全国统一,这样可以统一标准统一规划,不过也可以接受多元化的投资,例如铁塔公司。

李克强:智能网联汽车的交叉融合,已经形成了一个典型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此,它的生态和产品利益也会发生改变。

大家都在讨论未来的汽车产业将由谁主宰,我认为,谁能掌握ICT和汽车工程的融合技术,及其相应的新型产品,谁才有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一定会诞生「1.5级基础平台供应商」(介于Tier1和Tier2之间),就像通讯领域的铁塔公司。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里会出现计算技术平台、云控技术平台、信息安全技术平台、通信技术平台、基础技术平台、终端技术平台等等。这些平台都是协同式的——既有政府背书,又有市场竞争,竞争来自于上面的应用层。

现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正基于这样架构和设计,推动建设生态。

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做好就必须有统一的架构。现在的车路云一体化,就相当于是在修数字轨道,在大架构相同的标准下,把各自的工作做好,然后再形成一个协同关系,这样我们的产业才能真正成功。

 
关于我们:ICC鑫椤资讯成立于2010年,主要服务于炭素、锂电、电炉钢3大行业,是中国领先的专业产业研究和顾问公司。鑫椤资讯以研究为中心,提供媒体资讯、研究咨询、数据库和市场营销等解决方案。
鑫椤锂电专注于锂电池原材料、锂电池及其下游等相关产业链跟踪,对市场价格、行情动态等资讯的搜集与研究,常年跟踪行业内400多家生产企业,拥有完善的产业数据库。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报告,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鑫椤锂电以研究为中心,服务于行业企业、金融机构(一二级市场私募基金/券商/银行等)、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为客户提供的独特洞见、分析和资源,帮助客户高效决策,以实现高质量的业务增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市场报价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招聘 | 关于我们
电话:021-50184981   电子邮箱:service@iccsino.com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560号中融恒瑞国际大厦1203室  邮编:200122  沪ICP备20220242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