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维图新方面表示,公司基于自研的“AC8025芯片+地平线征程3”的舱行泊一体方案,成本已经可以控制在2000元以内。四维图新CEO程鹏则表示:“最初目标是为10万元级别的车辆提供标配,当时计算是需要3000元左右,但现在即便是5万元的车都能标配我们的产品。”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此前配备激光雷达,具备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大多集中在20万元以上。但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这些功能开始下沉到更低价位的车型上。
1 “标配智能驾驶”时代正在到来?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曾表示:“低于30万元的华为智能驾驶都是亏钱的。”但随着车市价格战的进行、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智能驾驶早已从高端市场下探至中低端主流市场。
今年3月30日,大疆车载在“成行开放日”活动上提出,7V+32TOPS配置从今年开始将慢慢成为8万~15万元级别车型的标配,8万元车型即可具备高阶智能驾驶功能。除此以外,吉利、零跑汽车,以及百度Apollo等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也携智能驾驶产品纷纷入局下沉市场。
有分析认为,企业开始将智能驾驶下探至10万元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价格区间的市场占比较大,但智能驾驶的装配率相对较低。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高阶智能驾驶配备率已近100%;而8万~20万元市场区间的新能源车型,高阶智能驾驶的配置率接近于0%。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董天意 摄(资料图)
另一方面,随着电池、激光雷达等关键部件成本的大幅下降,车企有了更大的成本空间,使得智能驾驶功能下探成为可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在中低价位车型中的普及,如何保持产品的差异化和竞争力,也成为了车企及行业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元戎启行CEO周光看来,当前中低阶的智能驾驶功能确实已进入同质化竞争阶段,企业最关键的还是要提供有效的功能。他表示:“有些消费者花费几百或几千元安装的设备,他们可能从来不会使用。元戎启行考虑的不仅仅是价格低廉,而是要确保产品的好用性和价格的合理性。”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古惠南则认为,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已进入普及阶段,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发展已触及天花板。他对记者表示,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替代人类驾驶,因此在达到这一目标之前,技术迭代将继续加速,特别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
2 完全普及仍存难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关注智驾功能。J.D.Power发布的“2023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NVIS)”显示,智能化体验在购车决策中的影响权重上升到14%,成为继汽车质量和性能之后的第三大决策因素,与汽车设计的权重持平,超越了品牌和价格。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也表示,中国汽车消费者对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关注和需求,已经提升到购车决策因素的第四位,而排在前面的三个关键因素则依次为外形、空间、动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然而,以城市NOA为代表的高阶智能驾驶,在技术及商业化前景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在15万元左右的车型区间,消费者实际上可能更加关注整车性能、品牌、设计、能耗等其他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智能驾驶技术。
记者留意到,许多潜在的A级车购买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具体功能了解有限,并且普遍认为当前技术尚未达到完全无人驾驶的水平。因此,在做出购车决策时,他们更倾向于考虑车辆的实际性能和售后服务。此外,同一价格区间的燃油车通常提供更多优惠,这也是消费者在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与电池专家杨伟斌认为,目前L2级智能驾驶技术已实现上车,但L3级技术还存在争议,包括系统不能应对时需要驾驶员接管,衔接上存在安全隐患等。
所以,在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看来,高速NOA虽然已经做到了“好用”,或者说刚到“好用”的阶段,但是否做到了让客户“爱用”,还要打个问号。至于城区NOA,现在还达不到“可用”的门槛。“尤其是针对城区NOA,消费者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它带来的价值,一方面是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其在各种各样的使用场景下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余凯表示。